赵一曼与陈达邦:妻子投身革命后牺牲,20年后才得知妻子真实身份
1936年8月,著名的抗日英雄赵一曼在同日军的作战中,不幸被俘,在给儿子宁儿留下充满感情与希望的遗书后,从容就义。
她在信中主要向儿子交代了两点:一是身为母亲却缺席儿子教育的遗憾,二是期待儿子早日长大,并且让儿子永远铭记母亲是为国牺牲的。
作为革命者,赵一曼为国捐躯,无怨无悔,但是作为母亲,她有太多的愧疚和无奈。
然而,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,赵一曼的真实身份并未被人知晓,甚至连她的至亲家人都不知道她已经牺牲的真相,还在多方寻找她的下落。
其中到底有什么隐情呢?赵一曼真实的抗日经历又是什么样的呢?失去母亲之后,宁儿的生活又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呢?
远赴苏联,因病归国
1905年,赵一曼出生于四川宜宾的一个封建地主家庭,清末战乱,民不聊生,但是出身地主家庭的赵一曼并不缺衣少食,生活得相对富足。
展开剩余92%赵一曼却不甘于这种得过且过的日子,她从少年时期就胸怀天下、忧国忧民,时刻关注着中国的发展。
14岁那年,赵一曼受到“五四”思想的洗礼,她开始走上了革命道路。
1926年,赵一曼正式成了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员,翌年,党组织派赵一曼等四十多名青年共产党员远赴苏联的大学学习。
为了方便学习与交流,他们各自组成小组,并选出组长,赵一曼的组长是陈达邦。
陈达邦比赵一曼大5岁,湖南长沙人,在他的妹夫任弼时的影响下,加入了中国共产党,积极投身革命。
陈达邦初见赵一曼时,就被这个身材瘦小却目光坚毅的女孩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,只是一直没有找到机会和赵一曼深入交谈。
一望无际的大海上,赵一曼站在甲板上眺望着远方发呆,她用右手托着下颚,夹带咸味的海风吹动着她的发丝,也吹起了陈邦达心中的阵阵涟漪。
此时的赵一曼还不知道,她身后有一双热烈而真诚的眼睛正注视着自己。
赵一曼从小在四川内陆长大,远离海洋,海浪的汹涌和轮船的颠簸使第一次坐海轮的她头晕目眩,呕吐不止。
陈达邦见状心疼不已,于是便主动担负起了照顾赵一曼的责任,他忙前忙后,喂水喂药,甚至连呕吐物都丝毫不嫌弃地帮赵一曼清理干净。
赵一曼看在眼里,记在心里,她打心眼里感激陈邦达。
更重要的是,在这几天的接触中,她惊讶地发现陈邦达和自己有着一致的三观且彼此理解,颇有一股相见恨晚的意味。
就这样,共同的理想使两个年轻人很快走到了一起,确定了关系。
1928年4月,陈邦达和赵一曼在异国举办了简单的婚礼,结成了伉俪夫妻。
莫斯科寒冷的空气使早年得过肺病的赵一曼十分痛苦,尤其是她在怀孕后,身体状况更是每况愈下,没日没夜地咳嗽让她根本无法休息,更别提学习和安胎了。
于是,赵一曼经党组织批准,决定先行回国。
陈达邦不放心怀孕的妻子身旁无人照应,便提出和赵一曼一同回国,却遭到了赵一曼的断然拒绝。
赵一曼牵起丈夫的手,语重心长地说:“邦达万不可如此想,夫妻离别事小,求学的任务重大。”
陈邦达清楚妻子是个党性和原则性极强的人,也不好再说什么,只得同意妻子先行回国,并承诺他会在学成后立即回国同妻子团聚。
赵一曼回国后,陈邦达继续留在苏联学习,二人至此再也没有见过面。
积极抗日,壮烈牺牲
回到国内的赵一曼没有休息片刻,就在宜昌开展党的秘密工作。
随着肚子越来越大,赵一曼的行动也越发困难,但是她仍然坚持完成组织交付的任务。
然而,赵一曼单身孕妇的身份让她的房东太太心生疑窦,坚持要即将临盆的赵一曼搬离她的房间。
任凭赵一曼怎么恳求,深受封建思想荼毒的房东太太始终不为所动,她冷漠地说:“连孩子的爸爸是谁都不知道,还要在我们家生孩子,真是不知羞耻,别让我家跟着晦气。”
说罢,她便将赵一曼的行李扔到门口,临了还翻了一记白眼。
虚弱的赵一曼没走几步,就晕倒在大街上。
幸好,以前一位有交集的工人发现了奄奄一息的赵一曼,果断把她接到了自己的家中待产,和妻子共同照料赵一曼。
天亮时分,赵一曼产下了一个男婴,取小名为“宁儿”,寓意“安宁无事”。
宁儿出生不久,湖北宜昌的地下党就暴露了,敌人四处追捕赵一曼,她只好回到上海暂避风头。
之后,赵一曼又被派往江西,在江西组织被破坏后,又带着宁儿冲破阻碍,重新回到上海中央机关工作。
1930年,陈琮英来到上海,见到了赵一曼和宁儿,陈琮英是任弼时的妻子,也是陈达邦的妹妹。
陈琮英看见赵一曼工作十分辛苦,就建议把宁儿送到陈达邦的堂哥陈岳云处寄养,一来可以减轻赵一曼的压力,二来也能保证宁儿的安全,况且陈岳云家庭富裕,不会委屈了宁儿。
赵一曼表示同意,只是不知道此去一别,何日才能再见,于是特意带着宁儿去附近的照相馆拍了唯一一张合影,并托中学同学转交给了家中的二姐。
后来,赵一曼的家人也是凭借着这张照片,认出了赵一曼。
1931年,日军开始大肆侵略中国东北,赵一曼星夜兼程赶往东北参加抗日斗争,此时的东北是抗日前线,这意味着赵一曼的工作更危险了。
赵一曼并无丝毫畏惧,她在抗日战争中总是冲在第一线,作为黄埔军校第六期的优秀学生,赵一曼无疑具有高水平且系统的军事作战能力。
赵一曼先后担任了满洲总工会秘书、组织部长等要职,领导工农运动,抗击日军侵略。
除了武装斗争,赵一曼还经常创作一些文艺作品发表,启发工人和妇女,注重解放人民思想的解放。
1935年秋,赵一曼担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第二团的政治委员,在一次战斗中,第二团弹尽粮绝,被日军围困。
赵一曼所在的部队,与敌激战数日,连续打退敌军6次进攻。
赵一曼拒绝了团长让她先行突围的建议,掷地有声地说:“团长应当对部队负责,你带兵先撤,我随后。”
团长拗不过赵一曼,只好先率部队突围,赵一曼则负责掩护部队,由于敌人火力过于集中,赵一曼不幸身负重伤。
随后,她被送到珠和县的一户农家养伤,被日军发现,在战斗中再度负伤,昏迷被俘。
当日军得知抓到的是赵一曼后,他们极其兴奋,认为这是一个突破革命党人的好机会,立即对赵一曼严刑逼供,希望从赵一曼口中得知其他同志的消息,并一网打尽。
赵一曼的宁死不屈却打破了日军的白日梦,于是日军只得进一步加大对赵一曼的刑罚。
惨无人道的日军用钢针刺赵一曼的手指脚趾,用烧红的烙铁烫她的皮肉,甚至在他的伤口上撒盐,并一点一点地往里拧。
剧烈的疼痛使得赵一曼几度昏死过去,日军便用凉水浇在她的头上,让她清醒后再次用刑。
除了这些,皮鞭抽打、拔牙、电棍、电刑等等更是日军对赵一曼常用的刑罚,只是日军怎么都不会想到,这个瘦弱的女子一个字也没有向他们透露。
失望的日军恼羞成怒,他们冲着满身伤痕的赵一曼歇斯底里,他们使用各种能想到的酷刑,最终还是一无所获。
1936年8月2日,赵一曼在接受日军近一年的严刑拷打后,在珠河被残忍杀害,年仅31岁。
就义前她想到了不满8岁的儿子,提笔给儿子写下了遗书,然后高唱《红旗歌》,高呼:“打倒日本帝国主义!中国共产党万岁!”
此时,远在国外的陈达邦还不知道妻子已经牺牲,更不知道妻子就是东北抗日联军的女英雄赵一曼,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?
隐姓埋名,不为人知
原来赵一曼的本名叫李坤泰,回国后为了方便地下工作才改名为赵一曼。
陈达邦同赵一曼相识至结婚,都只知道妻子名为李坤泰,所以对于赵一曼这个名字,他事先并不知情。
1942年,陈达邦才从法国辗转回国,一落地他便发动所有的故交好友,请他们帮忙寻找妻子李坤泰。
几经周折,陈达邦率先找到了堂哥陈岳云,并在堂哥家中见到了儿子宁儿,此时宁儿已取名为陈掖闲。
赵一曼只为儿子取了小名,本来想等陈达邦回国后再一块商量决定,却没想到他们二人没有了再见的机会。
14年了,陈掖闲早已经长成了半大小伙子,父子虽然是第一次见面,其间略显尴尬,但是天然的血缘关系让二人很快亲近起来。
陈达邦爱怜地抚摸着陈掖闲的头,悲喜交加,流下了两行热泪。
找了很久,陈达邦也没有听见妻子李坤泰的消息,他不禁暗暗担心妻子的安危,但没有得到确切消息之前,他还是本能地期待着有奇迹发生。
毕竟一别数十年,他回国后首先想见到的就是日思夜想的妻子,可是这一找就又是数年。
建国后,为了缅怀革命烈士,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电影《赵一曼》在全国公映,赵一曼的英雄事迹家喻户晓。
全国人民都知道了赵一曼,但是她的至亲家人还在为了寻找她而寝食难安。
除了陈达邦,赵一曼的姐姐李坤杰也没有放弃过寻找自己的亲妹妹。
最后,皇天不负苦心人,李坤杰联系到了昔日与赵一曼共同工作的同志何成湘。
根据何成湘的回忆,李坤杰很快便确定赵一曼正是妹妹李坤泰,从感情的角度,李坤杰并不愿意接受这个事实,因为这表明妹妹已经牺牲。
于是,她拿出了当年赵一曼托人转交给自己的照片,特意请何成湘辨认,即使早已经知道答案,在得到何成湘肯定的答案时,李坤节还是心如刀割。
继而陈达邦也知道了赵一曼就是他的妻子李坤泰,其实早在苏联,他便已经得知抗日女英雄赵一曼牺牲的消息,当时他心生敬佩,却未曾往妻子身上想过。
虽然意料到妻子凶多吉少,但知道真相后,陈达邦还是痛苦地闭上了眼睛,一连数日,郁郁寡欢。
在和赵一曼分别后,二人唯一的儿子陈掖闲在武汉读完了小学,后又跟着养母去往湖南老家。
养母家有大量藏书,陈掖闲整日埋头苦读,置身于知识的海洋中,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中国人民大学。
1955年,陈掖闲大学毕业,分配到北京市工业学校任政治课教师,爱国敬业,默默耕耘。
得知母亲是抗日女英雄赵一曼时,陈掖闲百感交集,一时间各种情绪涌上心头。
和母亲分开时,他不到三岁,正是嗷嗷待哺,需要母亲呵护的时候,现在他已经成年却收到了母亲去世的消息。
陈掖闲早已经记不清母亲的模样,但得知消息后,母亲的爱国精神却长久地注入了他的血液。
结语:
抗日女英雄赵一曼为了祖国和人民献出了宝贵的生命,但多年以来,她的真实身份被掩埋于尘埃之下,不为人知。
这既是由于那个时代的特殊性,为了掩藏身份隐姓埋名,又是因为她个人坚定的革命信仰,不计个人得失。
但身为一个母亲,赵一曼的内心无疑是遗憾且内疚的,她没能尽到母亲的责任,也未能亲眼看着宁儿长大成人。
革命先烈为了大家失去了小家,为我们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,真的可歌可泣。
苟利国家生死以,岂因祸福避趋之。
发布于:天津市